2025年3月27日上午,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、博士后合作导师陈义华教授应邀到“语言智能大讲堂‘专家讲坛’”作题为“知识生产的平民化之路——大众日常经验如何被书写”的学术讲座。活动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博文楼401报告厅举行。讲座由语言智能学院(通识教育学院)院长、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姜孟教授主持,学院部分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
姜孟教授主持讲座
首先,陈义华教授以宏大的历史视野,系统梳理了知识生产平民化的演进脉络。他从《诗经》的集体吟唱、魏晋志怪小说至明清市井文学的平民叙事切入,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底层经验长期被贵族化学术体系遮蔽的困境。通过对西方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分析,陈教授指出印刷术革新、中产阶级崛起与“天赋人权”思想共同推动了文艺与学术的平民化转向。在多元文化主义时代,他提出“边缘群体经验知识化”的范式革命,结合福柯权力话语理论、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数字技术应用,构建了“物质实践-权力结构-身份认同-空间政治”四维分析模型,并以庶民学派农民起义研究、孟买贫民窟民族志等案例,阐释了反档案策略、口述史及AI技术在重构底层群体主体性表达中的实践价值。他强调,数字技术不仅赋予边缘经验科学化呈现的可能,更催生了“去殖民数字人文”等新兴领域,为知识生产的民主化开辟新路径。

陈义华教授作报告
讲座结束之际,陈义华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研讨。
最后,姜孟教授对讲座作了简要点评与总结。他指出,陈义华教授的讲座贯通古今、融汇中西,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理论视野,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。他高度评价陈教授对知识生产中权力关系的剖析,强调在文理医工农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,文科须坚守“人民至上”的价值底色,警惕沦为技术附庸、失去价值自我。姜孟教授以文学艺术创作为例,指出知识生产活动应传递社会关怀、体现人民情怀,通过话语实践唤醒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关注,维护、塑造好文学艺术与精神思想的时代生态。他进一步呼吁,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技术工具,而是培养具有思想自觉与历史视野的独立思考者,研究生教育需强化“元反思”训练,打破技术异化的枷锁,实现“以道驭术,知行合一”。他勉励在场师生,要立足“语言学+脑科学+生命科学+人工智能”交叉领域,探索语言智能技术赋能人民大众经验书写的创新路径,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术生态,让知识生产真正服务于社会公平与人类福祉。
据悉,在此期间,陈教授与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就筹办“全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”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。
语言智能学院(通识教育学院)
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
川外学坛
2025年3月28日